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江理>>正文
《江西新闻》:江西理工大学学子探寻钨都矿“脉”,“学讲研践”四维赋能赣鄱矿冶文化行
日期:2025年08月05日 09:30  点击次数:

仲夏时节,赣南大地热浪翻涌。近日,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逐梦矿冶情 点燃报国志”暑期大思政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在群山环抱的于都、大余拉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矿冶”文化暑期大思政实践序幕,开启了青年学子探寻工业文明密码、传承红色基因的崭新征程。

▲实践队集体合影

以“学”铸魂:在历史现场感悟思想伟力

在江西盘古山钨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益民、郭恭祥,江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峰,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盛晓明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实践队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矿史洗礼。

现场还举行了江西理工大学“大思政课”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和授旗仪式。这座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百年钨矿,正以全新的身份成为铸魂育人的沃土。

▲徐志峰与钟益民共同为江西理工大学“大思政课”教学基地揭牌

▲徐志峰授旗,实践队队长接过队旗

▲启动仪式现场

在思政微课上,徐志峰深刻阐释新时代青年传承工业文明、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江理青年学子的实践定下思想航标。钟益民以亲历者的视角,将这座百年老矿的沧桑巨变、矿工的奋斗史诗娓娓道来,让历史触手可及,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矿史课。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朱贤凌以时间轴为经、战略价值为纬,将钨矿从“工业牙齿”到“战略物资”的蜕变历程层层剖析。

▲徐志峰为实践队授思政微课

▲钟益民为实践队讲授矿史课

▲朱贤凌讲授思政课

在仁风山调查展览馆,实践队员们详细学习了《仁风山及其附近》调查报告形成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重温那段尘封已久的红色经典,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艰辛探索与智慧结晶,为思想淬火加钢。

▲徐志峰等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与实践队参观仁风山调查展览馆

以“讲”传薪:用青年声音传承红色基因

江西理工大学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成员黄惠贤站在盘古山间,目光坚定,声线铿锵。她以《盘古钨砂路,铁骨筑红途——盘古山的血色钨砂道》为题,将实践队员们带回烽火岁月;校史馆讲解员马琮博则通过《盘古山与冶金学院的金石之路》,讲述学校与江西矿业血脉相连的育人篇章。

▲黄惠贤开展宣讲

▲马琮博讲述学校与江西矿业血脉相连的育人篇章

从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梅岭三章纪念馆到麻芫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峰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队中的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成员们积极开展大宣讲,用青春之声,将红色故事与矿业文化深情播撒,让矿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动人的新韵。

▲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成员赵飞宇进行红色宣讲

▲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成员在麻芫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宣讲活动

以“研”求真:在转型一线把脉发展脉搏

实践队员们还深入历史遗存与现代矿山,展开了一场纵横百年的“矿冶”大调研。他们走进于都盘古山矿山公园,进一步体悟这座“百年钨矿”的兴衰变迁及其与红色革命千丝万缕的联系。奔赴大余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穿行于昔日钨矿的露天采场、选矿厂遗址与矿工生活区之间,直观而深刻地触摸早期钨矿开采的庞大规模,体察矿工生产生活的真实图景。在世界钨都博物馆,丰富的矿物标本为实践队员们构建起一个以矿物学为核心、涵盖矿业科技知识的认知体系,深化他们对“世界钨都”资源禀赋与科技价值的理解。

▲实践队员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参观学习矿冶知识

▲实践队成员正驻足展柜前,仔细观摩矿石展品

▲实践队走进大余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在标志性碑前合影

与此同时,队员们聚焦生产一线,深入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大余石雷钨矿、江西盘古山钨业有限公司等矿山企业生产前沿,精准把脉现代矿业的发展脉搏。

从智能化矿石加工到低碳开采技术……在石雷钨矿企业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让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矿业在国家资源安全和绿色发展中的使命,现代矿山正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

▲实践队参加崇义章源钨业大余石雷钨矿调研座谈会现场

在石雷钨矿,江西理工大学2015届采矿专业校友、矿长邱金铭讲述了现代化矿山建设的挑战与成就;在盘古山钨业,队员们聆听2012届采矿工程校友、公司副总经理郭恭祥分享矿山技术革新与管理升级的实践;在漂塘钨业,2012届采矿工程校友、木梓园矿矿长王忠盛则畅谈基层管理的经验与感悟。这些扎根一线的校友们,以亲身经历为教材,为实践队员们揭示了矿山发展的内在逻辑、人才成长的清晰路径,以及服务国家资源战略的深切情怀。

▲实践队员在崇义章源钨业大余石雷钨矿选矿厂与校友交流

▲实践队在漂塘钨业召开校友座谈会

在石雷钨矿智能化控制中心,实践队员们见证了“5G+工业互联网”。实时数据屏上,井下人员定位、环境监测、设备运维等现场画面、数据指标等跃然眼前,技术人员说道:“过去全靠手工还不一定准确,现在一台电脑全搞定,安全又高效!”在漂塘钨矿,队员们深入矿井之下,在真实的作业环境中,切身体验现代矿工的工作状态,感受科技对安全生产带来的深刻变革。

穿梭于历史遗迹与现代矿场之间,这些来自不同时空维度的鲜活案例、翔实数据和深切体悟,共同构成了队员们研究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珍贵素材库。

▲实践队在崇义章源钨业大余石雷钨矿智能控制中心参观学习

▲实践队在崇义章源钨业大余石雷钨矿选矿厂参观学习

▲在漂塘钨矿矿山,队员们深入矿井之下

以“践”明志:用脚步丈量工业文明新篇

于盘古山重走那条由两千多块青石板铺就的“钨砂小道”。当实践队员们换上粗布工服,肩头压上装满“钨砂”的竹篓时,历史瞬间拥有了具象的重量。潮热空气裹挟着矿石的腥涩扑面而来,粗糙的麻绳在掌心勒出深深红痕,仅仅行进百米,汗水便已浸透衣衫。

▲实践队员们穿着粗布工服,重走“钨砂小道”

在禾丰镇麻芫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队员们开展了生动有趣的“奇妙的矿石”科普活动。他们化身科普使者,将专业的地矿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矿物标本展示,为孩子们揭开矿石世界的神秘面纱,点燃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科学的求知火花。

此外,江西理工大学大学生红色宣讲团成员们也在社区架起了“移动讲台”,开展了红色矿业文化宣讲。他们用饱含深情的讲述,将盘古山的革命故事、钨都的奋斗历程以及矿冶文化的时代价值,深深植根于孩子们心间,让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召唤在基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实践队员们向小朋友讲述矿石知识

从血色钨砂道到绿色矿山,从传统开采到智能转型,江西理工学子以“学讲研践”立体化实践模式,在矿冶文脉中解码发展智慧。这支青春队伍正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良策,以实际行动响应“强国建设有我”的时代召唤,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注入蓬勃青春动能!

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5/08/133273643.html



上一条:《中国网》:矿冶星火跃动禾丰课堂 江西理工学子演绎别样科普课堂
下一条:《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理工大学矿冶文化行:上好暑期思政大课 | 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